作为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一代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因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一经问世便备受关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当代,如何回应ChatGPT对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冲击?如何应对ChatGPT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技术的变革创新,教育转型路在何方?为了探讨这些问题,引导学术方向的同时更好谋划未来教育的图景,5月30日下午,文化与教育学院在三教一楼会议室召开了“ChatGPT冲击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向”主题会议。本次会议由文化与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史正刚主持,党总支书记邓毅、副院长张维、外语系主任周忠杰、教育系主任羊媛、综合事务办公室主任徐哲、副主任郑旭、公外部副主任郭家宏、教育系老师郭丹、石倩参加会议。
会议中,与会人员从科学技术改变教育的历史叙事、ChatGPT对外语类和教育类专业的应用、ChatGPT当前的有限性、学生使用ChatGPT所面临的可行性及局限性、ChatGPT与学术写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史正刚结合自身经历,以翻译类课程为例,指出ChatGPT具有快速获取信息以及文本生成能力的同时,也存在专业知识限制、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等限制的问题,能否最大程度发挥出作用,还取决于使用者是否具备优秀的提问能力、辨别信息优劣能力以及文本再创新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
史正刚交流心得
邓毅指出,在当前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学习型社会的形势下,人工智能在助力教育数据采集、学情分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好人工智能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改革。同时,ChatGPT也将对教育发展带来伦理挑战,影响学生的价值认识与品德形成,因此,需要明确ChatGPT的使用界限以及使用范围,以创新性学习应对ChatGPT,由功利性学习向非功利性学习转变。
张维指出,ChatGPT能够生成文本和想法,提供反馈,在信息获取、多语言支持等方面为教师带来了教学辅助,但不能替代批判性思考能力,如若使用不当,将导致诸如学术不端、科研伦理等问题,因此,未来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前沿动态性知识的生成,培养其能力素养与理论积累。
会议最后,周忠杰、羊媛及徐哲就ChatGPT冲击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向分别提出了倡议。周忠杰倡导未来教育应注重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数字素养培训策略,包括转变学科内容设置、转变教师角色定位、转变教学模式;羊媛倡导未来教育应坚守育人的基本立场,同时也应保持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持续关注并创造出更多样的教学方式;徐哲倡导在数字化教育转型背景下,未来教育需善于挖掘人机协同的育人价值,教师需积极探索与ChatGPT协同育人新机制新模式。
各位老师在本次会议中共同探讨、互学互研,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分享了智慧教育的实践经验与指导建议,为ChatGPT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文化与教育学院:郭丹
摄影:郭丹
一审:盛柳青
二审:郭兴玲
三审:邓毅
2023年5月31日